2020年5月時,收到陳權滿老師的簡訊,說要提供我「迷你陶罐」,問我是否有意願? 我一看圖片,哇喔~好可愛的小陶罐啊!便一口答應。 後來,才知道,原來某公司與博物館合作,量產了上千個「迷你陶罐」要給兒童彩繪,因為在嚴格的審核下,陶罐口製作的「弧度不對」,導致生產了近1000個的陶罐,全數不合格。 這批可愛的小陶罐,因此變成不完美的「瑕疵品」。因為一直堆放在暗無天日的倉庫,英雄無用武之地,將面臨被「集體銷毀」的命運。 原來,這小陶罐背後,還有如此這般時運不濟、悲慘淒涼的故事啊!
「瑕疵品」新的生命
想到這裡,對於美術背景出身的藝術人而言,忍不住腎上腺素大噴發。我挽起袖子,準備要賦予這命途多舛的「瑕疵品」新的生命。
回顧五年級的社會課裡,史前文化分成三階段:舊石器時代、新石器時代、金屬器時代。每個階段都有屬於當時的時代器物。這個「迷你陶罐」是仿「大坌坑文化」製作的陶器。
但是,國小的教科書,尚未提過「大坌坑文化」。因此,我往上查詢「國中端」的歷史課本,發現「國一的歷史」會教到「大坌坑文化」。(坌音同笨)
這對於馬上要畢業的孩子來說,真是一大福音。為師的我,順勢把國中端的歷史也教一教,就變成理所當然的事啦!
大坌坑文化
「大坌坑文化」是新石器時代「早期的代表」,由於國小的教科書,新石器時代只提到中期及後期的「圓山文化」及「卑南文化」,小朋友對這「大坌坑文化」也很感興趣,尤其,手握這麼可愛的小陶罐,怎麼可以不知道它的歷史呢!
雖然小陶罐是「瑕疵品」,但是,這樣的「瑕疵品」,在為師我的眼裡,可是意義非凡,無比珍貴的歷史文物「復刻版」。
所以,當我們收到權滿老師寄來的小陶罐,「開箱」的那一瞬間,彷如魔法上身,教室神光乍現,全班彷彿穿越時空,看到七千年前價值連城的「歷史寶物」。
當老師的眼神,傳遞出「神聖不可侵犯」的崇高與莊嚴時,一個個接過小陶罐的孩子,就像承接聖旨般的謹慎及隆重(抖~),不容許絲毫的閃失與無禮。
每位孩子雙手緊握,視「捧在掌心裡」的「瑕疵品」為至高無上的「神器」。
小朋友:「好可愛喔!怎麼看,都不覺得是『瑕疵品』啊!」孩子們愛不釋手。
新北市八里區出土的「大坌坑文化」陶器,顯示當時的人類已經懂得製作陶器,是最早開始運用製陶技術的人。
為了讓小朋友更清楚什麼是「製陶」?
史前人類到底怎麼將陶器「無中生有」?
我還特別找了相關影片播放,自己看了「類史前人類」的生活,也是嘖嘖稱奇!(文末附連結)
因為「大坌坑文化」出土的陶器上有「陶紋」,是將繩子纏繞在木板上,趁陶土未乾時,拍打陶土壓印出來的花紋,所以,我們就來「還原」大坌坑文化時代的陶器。
創作思考與引導
(1)若以繩子為工具壓印在陶土上,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圖案呢(設計線條)?
(2)如果,史前人類發現可以「作為染色劑」的植物或果實(如指甲花、紅肉火龍果等),就可以為陶瓶染上顏色。除了黑色以外,可自選增加一個顏色(如紅色)作為創作的顏色。(設計色塊)
(3)請畫出設計圖稿,並寫出我的設計理念。
瑕疵小陶罐變身「藝術品」
原只是素坏的瑕疵小陶罐,在小朋友精心設計的巧手下,作品完成後,孩子們自己都覺得手中的陶瓶很像「藝術品」,尤其,在他們聽說,學長姐們曾全班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過作品,就更覺得自己的作品價值非凡,一點都不輸給學長姐們!
原本「開箱」時充滿魔法的幻覺,在完成作品後,那些小陶罐齊聚擺放在我桌上,還真有一股傲氣及莫名的魔力啊!
網海茫茫,美好的相遇
謝謝 陳權滿老師,因為你激發了孩子們創造的驅動力,讓小朋友有機會表達內心世界穿越時空般的魔幻欲望;謝謝 林啟維 (Chi Wei Lin),因為你聯繫了權滿老師,讓這些精美的「瑕疵品」有機會送來,我們如獲至寶。
網海茫茫,這美好的相遇,照亮彼此對文化傳承的使命,也載滿愛與祝福。
完整學習單下載
我的設計理念
「類史前人類」挖陶土、練土、製陶、燒陶過程46:00~56: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