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最想告訴家長的事「生活自理能力不佳,會拖累學習成效」也會影響人際關係

除了課本上知識的學習之外,我更在意孩子「生活自理能力」。 來到高年級,「生活自理能力」不佳,其實也會拖累其他「學習行為」,也會影響孩子的人際相處,每次到了分組......

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

「實體」班親會,終於可以好好與家長暢談,這兩年,家長可以如何以「最有效率」的方式協助孩子,老師可以更認識孩子。開學到現在,每天觀察孩子的生活行為。有些孩子可以照顧好自己,有些總是「不知道現在工作進行」到哪裡了?有些孩子知道「下一節課」要去哪間科任教室;有些全班都走光了,才從操場玩回來:

「老師,同學都去哪了?現在是什麼課?」孩子鐘聲打完才進教室。

然後,匆匆忙忙抓著書本,穿越操場到達遙遠的北棟三樓教室。

十分鐘後,滿頭大汗穿越操場又衝回南棟二樓教室:「晉如老師,我快累死了,我又衝回來了!」孩子上氣不接下氣。
「上英文課,為何衝來衝去?南北兩棟很遠耶!」我問。
「啊啊啊啊!課本拿錯,我拿成音樂課本了!」

午餐發來香蕉,學生很困惑:
「晉如老師,我不知道香蕉怎麼打開?」
啊啊啊!?那中低年級這四年,是如何成功吃到香蕉的?


午餐發來「紅肉」火龍果:
「老師,這是什麼東西?」
「蝦咪?學校不是已經吃過很多次火龍果了?」難道前四年不知道這個叫「火龍果」?
「我不知道這個怎麼吃!」
發給孩子塑膠刀,並示範如何切開。
吃完火龍果,孩子的桌面、衣服、褲子全部「染紅一片」,彷彿「命案現場」。大概每班慘狀一樣,學校就再也沒有發過紅色的火龍果。

發來西洋梨、李子也是,「老師,這是什麼東西?」沒學生認識。

媽媽要孩子在學校把餐盒洗乾淨,真不簡單,會自己洗餐盒。下一秒,老師發現,餐盒真的洗乾淨了。
但是,孩子不過是將自己餐盒裡飯菜,全都倒進洗手台,排水孔全部被飯菜塞緊塞好。

孩子抽屜亂七八糟,早餐的三明治袋子還擠在抽屜,早上喝完的奶茶,昨天沒吃完的早餐,前天的手搖杯,通通擠在椅子下。

班親會要與家長溝通什麼?

如果家長聽到上面那些課堂生活狀況,想必有很多反思。
除了課本上知識的學習之外,我更在意孩子「生活自理能力」。
來到高年級,「生活自理能力」不佳,其實也會拖累其他「學習行為」。

例如:
1.鞋子不穿好,走一半噴飛,腳受傷,要去保健室排隊等擦藥。擦完藥回來,課已經上一半。
2.抽屜亂七八糟,抽一本出來,便發生「土石流」,整個抽屜的書如洩洪般狂瀉而下。接下來的上課時間,都在清理「土石流」。
3.隔壁同學已經寫完一張試卷,還在鉛筆盒翻找自動筆。
找到自動筆後,開始謹慎從「筆尖」裝入細細的筆芯,然後,裝一半,筆芯不慎折斷。然後,重頭再來一次。
4.借書證老早就搞丟了,借用同學的借書證,然後借回來的書,沒保管好,遺失了。
5.游泳課,家長跟來泳池,為了幫孩子洗澡。

6.麻煩老師幫我打電話給媽媽,我忘記帶水壺和餐袋,還有功課也忘了帶…..

7.麻煩老師幫忙通知小孩到警衛室,他忘記帶餐盒及水壺…….

除了在乎「考試的分數」之外,家長聽到孩子的這些教室日常,不知有何想法?

「做家事」不是在「幫家長」

問了家長,孩子回家後會不會做家事?孩子自己清洗餐盒的有多少?
大約過半數會做家事,一半媽媽包辦。半數孩子自己清洗餐盒,半數是家長洗。這很重要嗎?有差別嗎?
「清洗餐盒」只是一個「做家事」的生活表徵。
如果孩子升到五年級,仍然覺得父母「服務自己」是「天經地義」的事,那麼,孩子「很難長大」。來到學校,孩子也會「習慣」生活處處要他人幫忙。

升上高年級,自我管理、生活自理、自動自發等,通常都是「前四年」生活經驗的總合。

天天遲到、上課打瞌睡、功課沒寫、鉛筆盒忘了帶、沒有時間感、總是拿錯課本、上課才要去上廁所、上課才要去裝水、上課才要去丟垃圾、上課一半想起來外套丟在籃球場沒拿回來等,表示之前可能都是這樣的生活態度。

家庭生活常規越有制度,家長越有能力安排與管理的,親子關係通常都會比較和諧。
此外,孩子的各項生活能力,也會隨著年齡增長,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。
當然,家長也要意識到孩子「已經長大」的事實,該「放手」給孩子承擔,而不是時時「攬過來」全包。

生活能力不佳,除了拖累學習成效,也影響同儕關係

生活能力不佳,也會影響同儕關係?為什麼呢?

請試想以下情況:

1地下紙屑垃圾懶得丟,用腳偷偷踢去隔壁鄰座,眼不見為淨。

2懶得將垃圾拿出去丟,座外旁放小塑膠袋,累積超過多天的垃圾,果蠅飛出來,蟑螂爬出來…….

3滿地的飲料瓶亂滾,昨天的早餐奶茶,前天的運動飲料,大前天的礦泉水,三不五時滾出來……

4打翻帶來的大杯珍珠奶茶,清理珍珠像「撈蝌蚪」一樣難處理

每學期一次戶外教學,大家最開心搭遊覽車出遊:

「老師,我不要跟他坐,他擤鼻涕都用袖子擦,很噁心……」(衛生習慣)

「老師,他愛生氣亂罵人,我不要跟他坐……」(情緒控管)

「我們不要跟他同組,他都不幫忙收拾東西,每次都溜走……」(不會收拾物品)

「每次排隊他就不見,全隊都在等他一人,我們不要和他同隊……」(沒有時間感)

縱觀來看,不會照顧自己的人,多半也沒能力照顧他人。

團體生活,需要互相合作的機會「非常多」,如果只有一天的戶外教學,不過搭遊纜車都不願意和同學坐,那三天兩夜的「畢業旅行」誰要和他「睏作伙」?

通常講到這裡,家長就會恍然大悟,然後告訴老師「我沒有要求孩子要成績要頂瓜瓜,但是品行一定要好!品德最重要!」

教育大業需要「親師生」三方通力合作

班親會,除了讓家長明白老師的教學理念,協助老師更認識孩子,進而因材施教之外,一起參與閱讀推動,親師有效合作,讓孩子在家庭與學校的學習穩定、踏實,建立良好常規,這些,都需要「親師生」三方通力合作。
這些一切的一切,深深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及成長。


尤其,孩子是有「保存期限」的。

國小六年過完,孩子上了國中之後,孩子關心的是他的同學,不是爸媽。
孩子約出去讀書逛街買東西的,不是爸媽,是他的同學。

孩子手機聯絡的、朝思暮想的,是他的同學,是他的偶像,不是爸媽。


那麼,家長是不是要把握最可愛又可塑性最高的兒童時期呢?

延伸閱讀

「不知道沒關係,打電話問老師最快!」別錯失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關鍵

學生對未來的工作很挑剔:「這個太辛苦、那個太累」;你還不是鑽石,稍安勿躁!

大愛志工團-原本下課都是小男生的「打球時間」,現在全部變成「打掃時間」

班親會,教會孩子愛與感恩,要趁早

你不欺我教學魂,我不負你支持恩,「有情有義」,才是親師關係的終極保證

創意教學魔法教師 林晉如

我是林晉如老師,對教學充滿熱情,熱愛閱讀與藝術。喜歡創意過生活,分享妙點子。

希望能與同好激起火花,共創利他互好的學習環境。

為學生好,也就是為臺灣好。

熱門文章
最新文章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