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大愛精神不死」這一課,提到作者因藥物中毒導致腎功能喪失,23歲就必須靠洗腎維生。五年洗腎的煎熬,某日,突然接獲醫院換腎通知。問了孩子腎臟位置在哪?功能為何?有幾顆腎?如何洗腎?沒人知道。於是我把國語這一課,深化結合「生命教育」及「健康教育」設計成素養導向課程......
國語翰林版六上第六課「大愛精神不死」這一課,提到作者因藥物中毒導致腎功能喪失,23歲就必須靠洗腎維生。五年洗腎的煎熬,某日,突然接獲醫院換腎的通知電話,因而重獲健康的人生。
備課時,覺得這課真是難得的「生命教育」及「健康教育」課程,一來可以讓孩子認識「腎臟」這器官,培養「預防勝於治療」的觀念,二來了解「器官捐贈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,三來之前職人分享時了解「醫護人員」的職場心境,現在經由這課,換感受「病友」情緒。
基於一魚好幾吃,我打算深化這一課的教學。(共有【1】【2】【3】三篇分享,文末提供連結)
腎臟位置在哪?功能為何?有幾顆腎?沒人知道。
既然提到醫學方面的知識,不能不知道自己身上的器官在忙些什麼,所以,請孩子擔任「衛教主編」一職,製作「腎臟衛教小書」。為了要製作衛教小書,就必須自己動手找資料,自己先讀懂,自己先學會,才能思考及編排小書要呈現什麼樣的內容,讓讀者認識腎臟。製作「腎臟衛教小書」除了訓練孩子經由閱讀資料自學(read to learn),也學習如何過濾、篩選需要的資訊。
新課綱「核心素養」強調,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
新課綱「核心素養」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,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,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。(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,103年11月)。過去,教學現場以「學習知識」為目的,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不僅要求學生學知識,還要能將知識運用和實踐於生活之中。
為此, 我設了素養導向的教學課程,結合「生命教育」及「健康」「藝術領域」除了教材體現新課綱的精神之外,不偏重知識,嘗試「跨領域教學」並結合實作,提供孩子們多元又有趣的學習方法,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,提高主動探索及延伸學習範圍的意願。
課前蒐集資料,製作「腎臟衛教小書」
根據蓋聶的學習條件論,學習條件又分為「內在學習條件」和「外在學習條件」兩類。所謂「內在學習條件」是指學生在習得某些能力前,必先具備的先備知識。晉如老師認為如果孩子在授課前,按照老師給的任務,進行腎臟及換腎等資料查詢,大量閱讀資料、整理訊息並歸納重點,老師再於課堂上提問,請學生口說分享(每位孩子找到的資料不盡相同,光是課堂分享就五花八門,很有趣),上課時等於做了一次複習、解惑及統整。
高年級的孩子大多具備上網查資料的能力,先告知家長孩子的學習任務,請家長開放晚上上網的權限。請孩子針對主題,聚焦找出需要的資料,查到的資料可以輸出印成紙本,或是直接手抄筆記,成為製作小書的素材。 課前預習的任務,對於現代資訊不斷快速迭代的年代,學會上網找資料,已是終身學習必備能力之一,也是新課綱要求的「具備善用科技資訊媒體的能力」。找到資料後,以老師提供的各大主題為規劃,思考小書要如何編排及美編。
小書完成後,全班互相觀摩並進行班級討論,孩子因為好奇,因為課堂上要發表(要言之有物),孩子反覆觀看、閱讀同儕作品(太好了,為師的目的),強化已知,補足新知。
孩子發表觀看他人小書的心得:「25號的封面有寫到,一顆腎臟一天大約可以製造『一公升』的尿液,讓我了解腎臟這麼厲害,內容也有附加洗腎的實況,洗腎的機器圖片等,真是充實的小書。」「看完她的小書後,我才知道有『泡泡尿』,如果發現有泡泡,而且一分鐘後泡泡仍沒消失,那可能要去檢查身體囉!」「原來『慢性腎臟病』還有分一~五期。」「郭董吸引我的是圖案,因為他有畫出腎臟、輸尿管和膀胱,而且畫得維妙維肖。」(太好了,連輸尿管、膀胱都認識了)
透過「腎臟衛教小書」可以訓練孩子寫作、閱讀、思考、自學、表達、創造等綜合多元的能力,再善用課堂上教師的「提問」,把握每一分、每一秒的學習成效,透過這種效率和自學速度,就可以把學生的「學習位階」提高,孩子不但學到了知識,透過閱讀他人小書也獲得新的知識。因為製作小書,自己仿畫出腎臟等器官,又更加深印象。且因為不斷反覆書寫,無形中新字詞熟得不得了,孩子不但學會了這課生字詞,又從資料中看到更多新字、生詞,複習舊的,再學新的。不用傳統舊式的抄抄寫寫,生字、新詞無形中已內化。
「我從不知道腎臟的知識,到會把所學運用在生活中。」「22號看到我的作品後說我的內容很豐富,讓我覺得很驕傲。」「聽完她的讚美,心情很高興,讓我有信心做小書。」看見孩子能學得充實,學得愉快,也是一種高效率的學習。
腎臟衛教小書完成後,孩子對腎臟、洗腎知識有相當的了解後,再進行這一課教學,很快就能進入狀況。